新聞資訊
news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鹽源縣的崇山峻嶺間,一群身著工裝、背著勘測儀器的人,正穿行于密林、攀爬于斷崖、跋涉于泥濘。他們是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新疆電力設計院(以下簡稱“新疆院”)攀西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外業定位團隊的工程師們。他們的目標,是在這片以地形險峻、氣候多變著稱的“立體氣候”區,精準確定每一基輸電鐵塔的位置,為這條國家“十四五”規劃重點能源動脈打下堅實的設計基礎。
使命出征:黨旗引領 挺進涼山
2025年4月20日,新疆院舉行了莊重的“攀西特高壓工程組黨員突擊隊”授旗及出征儀式。這支由線路黨支部、勘測監理黨支部技術骨干組成的隊伍,肩負著工程最前線的勘察設計重任。
攀西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是國家“十四五”規劃重點工程,線路全長2*501.9公里,橫跨四川省涼山州、樂山市、宜賓市。新疆院中標的標段起于擬建攀西1000千伏交流變電站,止于鹽源縣與西昌市交界處,全線位于涼山州鹽源縣,線路路徑長度2*45.2千米,采用兩條單回路架設。該標段地形極其復雜,需穿越海拔400至3800米的高山峽谷,面臨陡坡斷崖、原始叢林密布、暴雨強風等極端天氣多發等嚴峻挑戰,技術難度高,工期緊迫。
授旗儀式上,突擊隊長何金業鄭重接過旗幟并帶領全體隊員宣誓:“堅決服從命令,勇于擔當奉獻,為項目順利實施貢獻力量!”
誓言鏗鏘,標志著工程勘察設計工作的全面啟動。
謀定后動:精準選線 科技先行
事實上,外業定位的艱苦征程,始于更早的精密籌劃。2025年2月10日,春節假期余溫尚存,新疆院勘測工程公司的巖土、測量專業人員已協同線路室電氣、結構專業人員奔赴北京,與專業服務商北京洛斯達公司共同開展關鍵的線路選線工作。
選線是輸電線路設計的核心環節,直接關系到工程的安全性、經濟性和可行性。團隊充分利用洛斯達公司提供的航飛地形圖,結合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三維設計等先進技術,從宏觀的“上帝視角”分析地形起伏、植被覆蓋、建筑物分布等情況,優化線路路徑。為了確保圖紙上的路徑能在現實中落地,早在2024年底,線勘人員已組織專業人員對預選路徑進行了實地踏勘和測量,核實遙感數據的準確性,提前發現并評估潛在風險點,如地質災害隱患區、難以通行的密林陡坡等,為后續的精準定位和勘探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正體現了團隊“精準策劃,謀定而后行”的工作策略。
山川為證:用腳步校準每一寸坐標
當圖紙上的線條投射到涼山的真實地貌,挑戰才真正開始。外業定位團隊面臨的首要考驗,是垂直高差帶來的“一山有四季”立體氣候。
“清晨還在山腳的亞熱帶雨林中被螞蟥困擾,中午就遭遇中山溫帶的冰雹突襲,傍晚抵達亞高山草甸時,又被凜冽的山風吹得幾乎握不住登山杖?!本€路室設計員呂潤澤這樣描述他的親身體驗。圖紙上精確到0.1米的塔位坐標要求,在現實中意味著團隊成員必須無數次與多變的氣候和險峻的地形貼身較量。
“從小在新疆戈壁看慣了孤零零的鐵塔”,工程師劉彬飛初入涼山時,層巒疊嶂、密林炊煙帶來的新鮮感,很快被現實的艱難取代。車輛通常只能抵達山腳,剩下的路全靠雙腿。面對近乎垂直、布滿碎石甚至無路可走的陡坡?!斑@哪是爬山,簡直是攀巖!”劉彬飛初次的感嘆道出了定位工作的常態。隊員們常常需要手腳并用,“像壁虎一樣在巖石上攀爬”,每一步都需格外謹慎,因為“腳下的巖石松動,稍有不慎就可能滾落山谷”。
原始叢林是另一道天然屏障。穿越茂密的冷杉林時,長滿尖刺的灌木叢密不透風。有時需要當地老鄉在前用開山刀開路,隊員們則“像穿山甲般在竹枝間隙爬行”,裸露的手腕常被劃出網狀血痕。更大的威脅來自腐葉下松動的滾石。呂潤澤曾有過驚險經歷:“一腳踩到滾石摔倒向下滑落兩米,五米外就是50度的峭壁。”自此,每一次落腳都成為安全責任的本能反應。
在坡度超過45度的陡崖段,定位工作更是如履薄冰。一次在編號L021的塔位作業時,突降小雨讓巖石變得濕滑難測。呂潤澤回憶道:“我抓著巖縫的手心里全是汗,同事在腳下大聲喊著引導:‘左腳再挪十厘米,踩住凸起的石英巖?!碑斪罱K在崖壁上找到穩固的塔基位置時,回望險峻的攀登路徑,他深刻體會到:“我們筆下的每一條線路,不是簡單的兩點一線,而是無數個‘十厘米’的精準疊加,是對電力線路安全的莊重承諾。”
風雨同行:惡劣天氣中的堅守
涼山的氣候以“說變就變”著稱,給定位工作帶來巨大困擾。“前一刻還是晴空萬里,陽光熾熱……下一刻,烏云便迅速聚集,豆大的雨點噼里啪啦地砸下來,瞬間將我們淋成落湯雞。”定位團隊成員劉宇杰描述道。烈日下強烈的紫外線灼傷皮膚,突如其來的暴雨則讓精密儀器面臨受損風險,隊員們往往第一時間用雨布保護設備,自己卻暴露在雨中。
結構工程師陳卓對此深有體會:“每天上山定位時登上山頂刺骨寒風仿佛能鉆進衣服每處縫隙……往往等你千辛萬苦爬到塔位時,云走了,風停了,灌木林進入了桑拿房模式,厚重的衣服成了穿越叢林的阻礙。山區氣象多變,往往剛才艷陽高照,轉眼傾盆大雨……太陽高照,豆大的雨點卻傾盆而下。正值夏季的小雨淅淅不久轉化成能把人砸疼的冰雹。每天的氣候仿佛都在摸獎?!?/p>
他清晰記得一個暴雨天:團隊在下午2點才艱難抵達預定塔位,隨即遭遇傾盆大雨,“猶如千軍萬馬奔騰而過”,電閃雷鳴。為了搶在更大雨勢前完成工作,隊員們在不同塔腿位置冒雨忙碌。到下午5點完成該點位工作準備配合其他同事時,天色已暗,“我們已全身濕透,如同幾只落湯雞”,昨天被灌木劃破的傷口在濕透的登山鞋擠壓下隱隱作痛。但任務尚未完成,“其他兄弟也在風雨中堅守等待我們的配合”,他們只能“咬牙,頂著風雨向前沖”,前往更高的點位。返回駐地時,早已天黑,唯有雨聲依舊陪伴。
“在定位的一個月時間里,我們幾乎把惡劣天氣體驗了一遍?!标愖靠偨Y道:“山間密林若不是拿著地圖導航,根本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狂風,衣服裹的多嚴實都沒用,下車一瞬間,就感覺整個人如墜冰窟;大雨,像鞭子一樣抽在臉上,睜不開眼,只能瞇著一條縫摸索向前;冰雹,風裹著雹子橫著飛,像無數顆被激怒的子彈。露在外面的手背很快泛起紅痕,指節凍得發僵。”然而,“狂風和寒冷并不能影響開展工作的決心”,即使團隊成員陸續出現傷病,大家依然堅守崗位,完成了現場桿塔定位等關鍵設計工作,“為了雨季來臨前完成工作,為了接下來各專業的工作打下堅固的可靠的基石”。
山河烙印:責任在肩 成長于心
一個多月的外業時光,給每一位參與者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登山褲磨破了,皮膚曬黑了,但內心的收獲更為珍貴。
對于新疆長大的劉彬飛而言,這段經歷讓他從“看風景的人”變成了“風景的一部分”。面對無路的密林和陡峭的山崖,他曾在疲憊時質疑“非得人爬上去嗎?無人機不行嗎?”但老同事的回答讓他明白了肩上的責任:“輸電線路可不是兒戲,一個塔位選錯了,整條線路都可能出問題……以后你要是帶著兒子來這兒旅游,可以指著鐵塔說——‘看,那是你爹當年干的工程!’”這份沉甸甸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支撐著他和同伴們一次次向山頂發起沖鋒。
呂潤澤則對“設計精度”與“責任刻度”有了切膚的領悟?;氐皆O計院,當他面對CAD圖紙上由現場采集的塔位坐標生成的虛擬線路時,第一次產生了“筆下有山河”的敬畏?!澳切┰屛宜み^跤的陡坡、迷過路的密林、淋過雨的埡口,都化作了設計參數里鮮活的注腳。”他深刻反思:“從前在辦公室對著衛星影像畫路徑,總覺得調整幾百米是小事,直到在實地走過之后才懂得:那幾百米可能是需要開鑿便道的險峻山脊。每一次圖紙上的改動,都要對得起那些在山間留下的腳印?!?/p>
電網工程公司線路室的劉宇杰,初入大涼山便被其壯麗與艱險所震撼。艱苦的定位工作讓他深刻體會到:“大涼山的定位工作,讓我在艱苦的環境中得到了鍛煉和成長。我學會了如何在困境中堅守,如何在團隊中協作,如何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做出貢獻。這段經歷,是我人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p>
銀線連東西 燈火映山河
攀西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這條承載著優化國家電網結構、提升清潔能源消納能力重任的鋼鐵巨龍,正在十萬涼山的褶皺里艱難而堅定地延伸。中國能建新疆院的建設者們,從廣袤戈壁來到立體涼山,跨越的不僅是地理阻隔,更是將發展成果惠及每一個角落的使命擔當。
他們用雙腳丈量險峰,用汗水校準坐標,用責任對抗風雨,用堅韌詮釋擔當。在黨旗的引領下,在團隊的協作中,在科技的支撐下,他們克服了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將精確的設計藍圖烙印在崇山峻嶺之間。當未來攀西高原的鐵塔次第聳立,銀線穿云破霧,將西部清潔能源源源不斷送往東部時,這條能源動脈的每一寸經緯,都將銘記這群在十萬涼山深處,以山為伴、與險同行,為點亮萬家燈火而默默丈量光明的點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