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在中國能建“1466”和“四新”能建戰略指引下,中國能建葛洲壩建設公司廈門未來產業科技園項目部緊盯“四大轉型”,以黨建引領賦能科技創新發展,攻克濱海深厚淤泥層、高水位和地質復雜條件下打樁施工難題;深入研究PHC管樁機械嚙合式連接快速定位裝置,實現管樁2毫米內精密對接;通過“黨建+”激發青年創新活力,實現方樁變管樁技術優化創效;運用多功能空間融合理念,優化功能布局,實現降本增效;深度融合BIM 5D技術、AI智能監控,打造全生命周期數智建造體系,構建4類智能建造機器人集群,大幅降低人工成本,為區域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
廈門未來產業科技園項目位于廈門市翔安南部片區,一期總建筑面積64.42萬平方米,定位為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兩大產業集群。項目聚焦原始創新策源地、未來產業策源地、創新人才集聚地、綠色智慧新城四大功能,將建設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兩大產業集群,是驅動廈門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建設的核心引擎。
向海攻堅,突破濱海地質難題
面對濱海復雜地質條件帶來的諸多挑戰,項目部堅持黨建帶團建,培養創新生力軍,項目青年創新創效科技小組應運而生,成為項目技術攻關的重要力量。成功攻克PHC管樁在深厚淤泥層精準施工技術瓶頸。創新研發機械嚙合式連接快速定位裝置,將管樁對接精度控制在2毫米,施工效率提升30%,形成2項實用新型專利。同步開展預應力管樁在濱海深厚淤泥地質防腐研究與應用等3項課題及發明專利研究,為沿海同類地質條件下項目建設提供技術參考。
數智賦能,構建智慧建造體系
項目建成BIM+智慧工地一體化管控平臺,集成AI視頻監控、現場管控等12項數字化功能模塊,實現施工進度、質量、安全、環保全要素“一屏掌控、全面監管”。根據施工安排,項目部將投入四輪激光地面整平機器人、膩子噴涂打磨一體化機器人等4類智能裝備,將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引入智慧鋼筋加工廠,實現生產效率和加工精度的飛躍式提升;水電智能監測系統預計每月可節約用電量達13%,高桿噴淋系統預計PM2.5濃度將降低30%,全力打造“數智建造+低碳轉型”創新發展模式。
綠智融合,踐行雙碳戰略目標
在綠色施工領域,項目部高度重視低碳工藝應用,采用太陽能光伏照明、雨水收集系統等多項技術,構建資源高效利用體系。每年節約用電約2.69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5.63噸,相當于植樹約900棵。現場高桿噴淋系統,覆蓋面積約8000平方米,實現作業面有效降塵,通過精細化管控措施,大幅降低鋼材損耗率,為實現項目綠色施工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智能安防,筑牢項目安全屏障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為強化安全管理,提升工程品質,項目構建“風險辨識—隱患排查—智能監測”三維防控體系,通過整合實時監控云平臺與無人機巡檢技術,實現了對隱蔽工程風險的實時、精準監控。智慧管理平臺作為安全管理的核心樞紐,實現安全數據動態上傳與智能分析,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配合自動噴淋圍擋、智能洗車臺等設施,施工揚塵動態清零。以科技興安提升安全管控,爭創廈門市優質工程。
鏈式協同,打造產業聚合平臺
項目部充分發揮EPC總承包項目管理優勢,創新運用“營地—迎檢區—產業展廳”多功能空間融合理念,在設計施工環節強化協同,對臨時建筑的功能布局進行全面優化,實現降本創效,當前項目已進入主體施工階段。
項目運用智能機器人、BIM+智慧管理系統等創新成果為重要依托,構建“設計—施工—產業”三維協同機制,按照規劃,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將吸引超過百余家生物醫藥和新能源領域高新企業入駐,成為央地協同創新實踐典范。通過綠色建造技術應用與智能管理平臺賦能,這座崛起于濱海淤泥之上的產業地標,正全力加速打造廈門翔南片區新興產業集合新高地。